重新恢復自然睡眠關鍵,在於根本解決引起失眠的原因
由疾病引起的失眠,很難僅靠自己恢復。雖然安眠藥可以迅速緩解失眠症狀,但要真正解決問題,還需從根本原因入手。這可能包括自我療法或專業治療,自我療法就像自己設法移開阻礙的石頭,而專業治療則是尋求專家幫助搬運。
我曾經患有慢性失眠多年,後來恢復正常。我深知忽視失眠問題根本原因會導致患者更加依賴安眠藥。失眠原因的診斷需要跨科合作,甚至進行檢查以確定病因。由於醫療分科過細,慢性失眠患者的轉介缺乏共識,失眠治療往往以快速控制症狀為主,而藥物則滿足方便快捷的需求。
根據健保資料,非精神科開立的安眠藥比例高於精神科。家庭醫學科、耳鼻喉科和內科是人們在遇到失眠問題時最先求助的地方。醫生通常開立助眠藥物時,也會建議患者改變生活習慣、減輕壓力。當症狀惡化再調整藥物,若藥物完全無效就轉介至精神科或醫院睡眠中心。這使很多人誤以為治療失眠只能依賴安眠藥,因此對及早就醫產生顧慮。
這樣的現實使得失眠的正確診斷,常常延誤至最後才被發現。在醫學領域中,原本應該在藥物治療前優先嘗試的睡眠認知行為治療,雖然其療效與安眠藥相當,但卻無法在第一線為民眾提供替代安眠藥的選擇。那麼,面對這種現實,若是身陷失眠困擾並且不想依賴安眠藥的人應該如何應對呢?
以下我們根據失眠的持續時間,以及對治療反應的效果,為您提供三種不同狀況下的建議:
剛開始失眠未滿一個月,可先在一般醫療院所求助。 目的是保存精神與體力、減少交通意外風險。 此時要注意的重點是:
- 表達短期用藥的訴求(小於一個月),同時聽看看醫師的判斷與建議。
- 一開始先三天回診,跟醫師討論服用效果與副作用,先求睡好有能量。
- 不拿長期處方籤,每次7~10天就好。每次看診重點在討論可能原因。
- 聚焦從生活中靠自己改善睡眠,請參考楊建銘教授寫的『失眠可以自療』
- 最後兩周討論如何逐漸減藥,恢復就可以停藥。繼續保持好的睡眠習慣
若失眠狀況持續超過一個月仍未改善,建議您前往精神科或神經內科就診。 目的是為了找出與失眠相關的原因進行治療。 在這種情況下,僅靠服用安眠藥解決問題往往會導致效果遞減。 這時的主要重點是:
- 初診先三至五天回診,討論藥物療效與副作用,適應後改兩週回診一次。
- 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非藥物治療,聚焦於透過不同專業的協助改善睡眠問題
- 例如一般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營養治療、光照治療、運動治療、正念冥想等
- 勿自行調高藥物劑量與使用頻率,勿分享藥物給親友使用,以免延誤或惡化病程
- 治療需完整療程,勿自行停藥或減藥,請醫師協助規劃減藥停藥計畫,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若經過三個月以上的精神科或神經科治療,仍無法獲得充足的睡眠, 此時您可以考慮前往醫院的睡眠中心進行多項睡眠檢查以及定期的身體健康檢查。 主要目的是找出是否存在其他睡眠障礙或者生理疾病影響您的睡眠品質。 此時的主要重點是
- 檢查出相關疾病務必要耐心治療,不能只靠吃藥方便就好,或突然自己停藥。
- 沒有重大疾病需要治療,請接受睡眠認知行為治療,改變對失眠的心態與反應。
- 以最少藥物來維持睡眠,聚焦在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保持精神與心情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