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治療睡眠問題的原因或病因,是恢復自然睡眠關鍵
疾病引起的失眠很難只靠自己恢復,更不是只靠吃藥。就像擋路的大石頭搬走了,自然不用繞路而行。可見安眠藥(繞路)並非失眠治療核心,但比較及時。自己設法挪開石頭(自療)或找人幫忙搬運(治療)比較慢,但才能回歸正軌。
我也得過幾年慢性失眠然後恢復正常,深知忽略睡眠問題成因有結構性問題,是助長安眠藥依賴的推手。睡眠問題診斷需跨科別甚至做檢查鑑別病因,加上醫療分科太細,慢性失眠患者的轉介缺乏共識、甚至醫療保險給付與理賠的種種限制之下,失眠治療以症狀快速控制為主,而藥物滿足『大家都方便』的需求。
從健保資料可看出非精神科開立安眠藥的比例高於精神科。這是因為家醫科、內科比精神科更普及,也是一般人遇到失眠問題最先求助的地方。在不耐久候的看診文化下,醫生最多只能請患者改變生活習慣、減輕壓力、症狀穩定就繼續服藥控制。症狀越來越嚴重就先調整藥物,藥物完全無效再轉介精神科或醫院睡眠中心。這樣也讓很多人誤以為失眠看診就是吃安眠藥,擔心會依賴藥物而不願及早就醫。
因此失眠成因的正確診斷,常常到最後才有機會被發現。而醫學上跟安眠藥療效相當,原本應先於藥物的睡眠認知行為治療,卻無法在第一線提供民眾作為安眠藥以外的選擇。現實如此,那苦於失眠並且不想依賴安眠藥的人可以怎麼辦呢?
以下按照失眠的持續時間,對治療反應的好壞,分三種狀況建議:
剛開始失眠未滿一個月,可先在一般醫療院所求助。目的是保存精神與體力、減少交通意外風險。 此時要注意的重點是:
- 表達短期用藥的訴求(小於一個月),同時聽看看醫師的判斷與建議。
- 一開始先三天回診,跟醫師討論服用效果與副作用,先求睡好有能量。
- 不拿長期處方籤,每次7~10天就好。每次看診重點在討論可能原因。
- 聚焦從生活中靠自己改善睡眠,請參考楊建銘教授寫的『失眠可以自療』
- 最後兩周討論如何逐漸減藥,恢復就可以停藥。繼續保持好的睡眠習慣
超過一個月仍未改善請到精神科/神經內科就診,目的是找出失眠相關病因治療。這樣的睡眠問題如果只靠吃安眠藥解決,往往越吃越無效。 這時的主要重點是:
- 初診先三至五天回診,討論藥物療效與副作用,適應後改兩週回診一次。
- 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非藥物治療,聚焦於透過不同專業的協助改善睡眠問題
- 例如一般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營養治療、光照治療、運動治療、正念冥想等
- 勿自行調高藥物劑量與使用頻率,勿分享藥物給親友使用,以免延誤或惡化病程
- 治療需完整療程,勿自行停藥或減藥,請醫師協助規劃減藥停藥計畫,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經過三個月以上精神/神經科治療仍無法獲得足夠睡眠,就可以考慮到醫院的睡眠中心,安排多項睡眠檢查以及定期身體健康檢查。目的主要找出是否有其它睡眠障礙甚至是生理疾病的因素。 此時的主要重點是
- 檢查出相關疾病務必要耐心治療,不能只靠吃藥方便就好,或突然自己停藥。
- 沒有重大疾病需要治療,請接受睡眠認知行為治療,改變對失眠的心態與反應。
- 以最少藥物來維持睡眠,聚焦在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保持精神與心情的自在